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3|回复: 0

[读书笔记] 那些关系中的情绪都有来处——《了不起的我》有感(一)

[复制链接]

8

主题

23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1-3-26 22: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不起的我》断断续续读了一年有余还未读完,每次拿起来都会有很多文字直戳心底,原来很多情绪都自有来处。

重要性和是否可控
人的思维习惯于关注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这件事是否能被自己控制。很多痛苦与焦虑的来源都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我常常会习惯性地认为我对一件事情足够重视、足够努力,结果就应该如我所愿。过分沉浸在拼命努力想求一个结果,而结果又不顺遂人愿的循环中,只会让自己变得消极与悲观。
其实事情的本质就是即使我们再用力,总有一些事情、一些机缘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尤其是关系中的事情更是如此。改变的关键在于专注于那些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接受那些我们无法左右的因素,我们有我们的安排,而老天自有安排。

而控制和改变来源于关注当下,书中将这种专注称作“近的思维”。而与之对应的“远的思维”是指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那些是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情境无关。“远的思维”是那些头脑中的观念、评价和刻板印象,它的优势在于帮助我们快速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但也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刻板、僵化。如果我们只有这种“远的思维”,我们常常很难感受事情的真实,大多是自己的臆想和主观评价,只有真正投入到当下事件中,才能了解到实际的情况。另外“近的思维”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你有多久没有慢慢地去体会美食从舌尖划过,刺激到每一个味蕾的感受是什么样了?有多久没有注意每天行走的路上景色有哪些不同了?“近的思维”会让我们更用心地感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也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为平凡的生活增添着幸福的感觉。

依恋中的不安全感
如果在过往的关系中,因为不安全感而习惯去观察别人的情绪,我们会容易对别人的情绪反应敏感,我们容易将自己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我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了,那就是我的错。这会让人变得小心翼翼,心理有了很大的负担。而越是这种不安全的依恋,越会让关系变得紧密,自己深陷其中缺乏了自我的成长。自我是在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更丰富的关系,我们就很难发展出丰富的自我。同时我们心理装着太多别人的感受,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情绪、需要、欲望,会把这些当做不重要的东西。

关系中的应该思维
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常常容易混淆自己和对方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逻辑体系,即使两个人价值观再相似也会在具体问题上有分歧差异。最难的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对错评价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关系中的双方很容易陷入期待丰满与现实骨感的矛盾之中,似乎在生活中可以接受的事与愿违,到了关系中就无法容忍对方和自己想法不同,这会上升到不理解、不关心、不在意的高度。原本知识理想和事实的差异,结果变成了对方心中已经没有你,关系也就危险了。可是当人处在情绪旋涡的时候,谁又能冷静看到这一切呢?
其实关系的双方本身就是相互塑造的过程,并没有对错可言。而所有关系中的问题,答案都是——做好自己。似乎只有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不管别人怎样,也不在意结果如何,关系的矛盾才会有解决的可能,而即使这样做了,结果仍旧不会一定好转,毕竟总有结果不可控制。而那可能就代表对方真的没有那么在意这段关系了吧。这似乎就是爱情的神奇所在吧,我将自己抛向空中,无关乎结果,问心无愧就好。

关系中的“内疚”与“自责”
对于一段很在意的关系,我们常常把不是自己的责任扛在肩上,原因就是我们宁可忍受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我们对这段关系无能为力。相比内疚和自责无力感更让人难以接受。就像面对失恋,人的大脑会衍生出各种情感和想法去欺骗自己这不是结束。有些时候情绪似乎成了人避免受伤害的一种本能反应,无关乎情绪的内容。
而关系中的双方再亲密也要接受彼此间的边界。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在我们看来那个决定有多么糟糕。所以最后还是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只能控制哪些自己可以控制的。

关系的最终似乎变成了孤独,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踽踽独行,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的生活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兰俱乐部 ( 豫ICP备2022014130号-2 )

GMT+8, 2024-4-27 20:12 , Processed in 0.05699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芝兰俱乐部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