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琳 于 2021-3-22 00:19 编辑
《抽象: 设计的艺术》是一部艺术纪录片。在豆瓣上简介如下:
Netflix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时尚工业领域的艺术纪录片《抽象: 设计的艺术(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探访全球创意艺术名家,分享这些活跃于世界顶级设计领域舞台的设计师所持的创意艺术理念。
第一季第一集的主人公是Christoph Niemann,他是经常给《纽约客》(the New Yorker)画封面的平面设计师。
除了欣赏好玩的平面设计作品、了解其“有趣”的创作过程,Christoph Niemann对待工作的态度带给我很大触动。
在我印象里,艺术创作类的工作相较于其他工作是随性的、浪漫的、需要灵感的,是一份更容易令人享受的工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对于这位插画师来说,艺术创作不是等待灵光乍现。
他说,自工作开始,我们都会面临DDL。在他工作的前十年,如果把他接到的工作做一个分类,三成是“We need Christophto make a nice drawing on this and that.”,七成是“Oh, no, somethingwent terribly wrong. We have another 12 hours, let’s call that guy, he willmake a somewhat unembarrassing soluntion that will save our butts for deadline.”
因此,他认为,就像Chuck Close所说,“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us professionals, we just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他说:“我很爱这句话,因为它能解除很多压力。不是要你花好几个小时等灵光乍现,你只要开始做,然后神奇的事发生或没发生顺其自然,重要的是你为此创造了机会。你必须坐在书桌前,你必须画画、做事、做决定,然后希望会有好的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符合预期的成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就是谋生的规则,你应该锻炼自己使自己有这种能力。”
艺术家也有恐惧。或许已经做出过非常有创意的成果,之后就会担忧创意枯竭,拿不出好点子怎么办?对此,Christoph Niemann说,他不认可“放轻松,别有太大压力!”的说法,他说:“你必须练习,然后获得进步。每个运动员、音乐家都每天练习,艺术家凭什么例外?”
我自问,偏感性的艺术工作尚且如此,那偏理性的科研工作又凭什么例外?我重新反思自己对于毕设、对于所学专业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似乎总是有很多事情想做,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结果是都浅尝辄止。事实上,做好一件事,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练习,是扎扎实实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能把一件事做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相较于浅尝辄止,我还是更喜欢深度体验。同一时间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突破,不可兼得。
联想到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类似”列出十个愿望,排序,留下前三个”的做法,或许我应该这么做:设定一段时间,为自己挑选一个领域,深耕,达到自己基本满意的状态后,再换下一个领域,重复这个过程。
|